这个故事写到这里,我想要表达的,都已经通过故事中一个又一个的人物的视角,一个又一个人物的嘴巴,把我想说的话,想做的事给表现出来了。
这个故事来自于我的一次脑洞,如果古代女性能够科考,那应该是什么样的,所以我首先设计出的角色,就是女皇沈妤,第二个角色才是楼庭悦,在整理整个大纲框架时,我发现沈妤这个角色比庭悦有意思多了,动了许多次心思想换成女主是沈妤,但还是放弃了。
沈妤的精神境界,比身为作者的我高级了太多太多,以至于我根本不能以第一视角描述好她的勃勃野心,她和父亲的相爱相杀,她面对各种生死的态度,她的理性与感性,且一个皇帝的功绩,很多事是源远流长的,我可以从七岁写到悦悦二十一岁完结这个故事,但对沈妤来说,她出生到死后,都是一部传奇,以第一视角写很长很不好驾驭。
而用庭悦的视角,却可以写完沈妤的一生。
一、人际关系
我想通过这个故事所探索的人际关系,或者说,有些偏向封建社会的人际关系,写在第二百零七章,即楼庭熙和陆云起所讨论“五达道”与“三达德”。
五达道:这世上的情谊关系,不外乎在君臣、父子、夫妇、兄弟、朋友间。
三达德:要经营好情谊关系,就得做到智、仁、勇。
这个故事里,写尽了五达道,也写尽了三达德,而我也用陆云起给出了自己对三达德的理解,并填充进许多的人物事件的灵魂里。
“所谓智,就是眼睛要看高,通全貌才晓得该用怎样的智略;所谓仁,仁之大太宽泛,我等凡俗人,于世间有颗悲悯苍生的心即可;所谓勇,勇非鲁莽,而是敢为天下生,敢为道义死。”
二、底层逻辑
写这个故事的之前,我先给自己提了几个要求去构建这个世界的基本精神内核,去构建这个故事,总结了几条写在下面吧。
1、强者无须避讳弱点,英雄人物多涕泪,大哭大笑皆有之。
2、一段健康的男女情思,是可以坦坦荡荡放下的。
3、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。
其实推动这个故事发展,我用的不是人物故事之间的矛盾,而是以沈大成登基参考了魏晋南北朝末期的社会生产力,在这个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必然会出现科举庶族与世家的矛盾、商业的的逐渐繁荣、文化市场的繁盛等等,再用这些矛盾和背景去推动人物。
这个故事没有构建在虚无的人际关系间,而是构架在物质基础上,所有的朝谋、每个人追逐的利益,都是可落地的。
4、矛盾永远存在,永远相生相克相辅相成。皇帝和太子间的矛盾、皇储之间的矛盾、皇权与相权的矛盾、地方与中央的矛盾、内朝与外朝的矛盾、后宫与前朝的矛盾、世家与庶族的矛盾、出身各个地方的官员的不同矛盾……
这些矛盾永远不会消失,皇帝要做的,就是利用好这些矛盾,制衡好所有势力,然后福泽给百姓。